「雖然心痛,但還是要告訴你們,7月鹿野2626市集的夢想演出,是孩子們的最後一場活動。信望愛少年學園,即將結束營運了。」
大家好,我是等家寶寶協會的子瑜。今年8月,協會合作的育幼院一口氣少了三間,從原本的48間變為45間。這三間分別是花蓮的信望愛少年學園、禪光育幼院,以及雲林的長愛家園育幼院。依據衛福部114年度公告,目前全台傳統兒少安置機構僅剩81間。我們協會從創立時服務5間,到如今支援全台過半機構,在與這些機構接觸的過程中,深知機構服務弱勢兒少的挑戰。這7年間,我們親眼見證機構變動成為日常。有些是因經費不足經營困難、有些是理監事理念分歧,更多的,是因評鑑未過,必須歇業。像是屏東的青山育幼院、飛夢林家園、新竹的米可之家、桃園的弘化懷幼院、花蓮的信望愛少年學園與禪光育幼院、雲林的長愛家園育幼院……一間一間地消失。
這次停業的三間育幼院,皆是因為未通過政府評鑑而被要求歇業。少數的機構歇業後,歷經困難地重組轉型,才重回服務孩子的行列;但更多的機構,因為長期感受不到來自上級單位的理解與支持,心灰意冷,從此淡出安置的領域。我們都能理解,評鑑制度是為了保障孩子權益、讓不當照顧無法有機可乘。但我也想說,當我們深入第一線去理解原因,會發現有些單位之所以評鑑沒過,並不是不願意改善,而是他們面臨的困難,並沒有被評鑑者理解和看見。
#以下是來自現場的兩個真實案例:
【案例A】
一間機構收置許多青少年「難置兒」,為了預防自傷,房間內床鋪之間不設隔板、沒有私密空間。這樣的設計原是出於對孩子安全的考量,卻因違反兒童隱私權而被扣分。
【案例B】
另一間偏鄉機構因地理位置偏遠,長期人力不足。考量人力,也為讓孩子有穩定的陪伴,採兩班制輪班,減少生輔員更換。結果卻被評為不符勞動規範,列入缺失。
這兩間機構,照顧孩子的心絕對不打折。但因地理條件、人力現實、孩子狀況等因素,難以達到理想化的制度標準,最終仍面臨歇業。

我不這麼認為。從上述案例來看,#每一間機構面臨的困難和限制都不同,如果一昧要求他們都符合同一個「#理想化的標準」是不切實際的。安置機構的評鑑,不應該是齊頭式的平等。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去機構化」,希望弱勢孩子能回到家庭式的照顧。但從現場看來,這項政策如果缺乏配套,很可能帶來以下問題
• 寄養家庭能量嚴重不足:願意收養高需求孩子的家庭有限,遞補速度遠遠不及機構退場速度。
• 忽視多元與高風險兒少的需求:部分孩子創傷深重,甚至具司法背景,非一般家庭能承接。
• 缺乏完善的轉銜與輔導制度:當機構停業,孩子何去何從?誰來負責下一站的穩定與照顧?
目前台灣安置環境適合的「去機構化」,或許是這樣的─不是急著讓機構退場,而是協助機構「#去除過時的模式」。例如:
• 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車輛不標註機構名稱
• 鼓勵孩子邀請朋友到院內同樂
• 在適合的範圍內給孩子更多生活的參與選擇權
這樣的「轉型」,不但可以保有足夠的機構量接住脆弱孩子,也能讓孩子在仍有安全與支持的基礎上,逐步走向更家庭化、更貼近人性的生活型態。我不反對改革,也相信評鑑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孩子,但我真心希望,這些在第一線努力守護孩子的機構,不只是「去機構化」政策裡被犧牲的一個數字。也期望等家寶寶協會提供的服務,能讓這些還在努力營運的機構,感受到背後有人支持的力量。
了解等家寶寶協會服務:https://g.greenbox.tw/Oa2dY
#圖片為信望愛少年學園孩子最後一場共同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