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家寶寶-

等家寶寶的來源─談家庭暴力

  • 2021/01/07   作者-子瑜
最近肉圓爸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事件主要是說一位孩子幫爸爸買肉圓,沒想到忘了加辣,回家後爸爸便暴怒毆打孩子,連媽媽要來阻止都被毆打。媽媽向外求援後,大家才發現這位爸爸其實早有多次家暴前科,只是之前都沒人發現。
為什麼沒人發現? 這或許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難道這些受害者不會求援?

等家寶寶團隊與育幼院接觸的2年多來,社工告訴我們因為家庭暴力而被安置在育幼院機構的孩子佔絕大多數。而幾個令團隊印象深刻的育幼院案例,也都跟家庭暴力有關─

1歲的西西送到育幼院時小小的身軀卻穿著鐵衣,因為他被打到全身關節處骨折,只能穿鐵衣固定骨頭,以免小朋友亂動導致傷口無法癒合。

小六的萱萱在辦活動時非常活潑的在我們耳邊吱吱喳喳,但原來她是被爸爸強迫施打毒品的孩子,被衣物覆蓋的皮膚上猶有施打毒品的針孔。

未滿1歲的小華因為哭鬧不休被家長過度用力的搖晃,導致引發腦損傷的嬰兒搖晃症…。


根據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一年至少有13萬件以上的家暴事件,而廣泛的家庭暴力定義,不只是拳打腳踢的身體虐待,也包含了施用毒品、不當管教、精神虐待、疏忽照顧、性虐待、惡意遺棄或目睹家暴等。



然而,知道身邊有家暴正在發生卻「主動通報」的人非常的少。以肉圓爸的例子來說,這類的暴力事件因為隱藏在家庭中不易被發覺,受虐者往往基於「家醜不外揚」,或因為無處可去,在受虐初期會選擇隱忍不說,此外,就算鄰居就算知道也不敢報案,因為怕被施暴者秋後算帳。因此,許多家暴案被發現幾乎都是因為被虐者受不了而去警局求援,或傷重到必須送醫,才被這些單位通報處理。不能說、不敢說、不知道跟誰說...這就是為什麼家暴案被發現時,受害人都已不是初次受虐的原因,而被虐者若是孩子,往往就會成為我們在育幼院機構接觸的等家寶寶。

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肉圓爸的事件爆出後,感覺新聞上報導的家暴事件變多了? 是不是大家群起效尤,受到不良示範的影響??」

我們認為其實不是。

▲ 自肉圓爸新聞爆出,家暴事件幾乎是近期報紙的頭條報導 (圖片來源:蘋果網路新聞)

家暴發生的原因其實很多,並非電視播放暴力畫面這麼簡單。台北家防中心曾製作了一份大台北區域家暴地圖,用視覺化的圖像顯示台北各區域家暴案件數量。製作出來後發現,家暴案件確實會集中在某些特定區域,原因則是跟該區域的居民職業、來源有關。

舉例來說,士林地區是家暴數量較多的區域,因為士林區有許多居民在夜市做生意,生活忙碌作息又日夜顛倒,導致教育孩子時常常缺乏耐心,進而採用打罵教育;收入較好的內湖區家庭,家暴數量也很多,但其成因則是因為內湖社區多為新社區,其中住戶大部分為結婚5年內的新婚夫婦,尚處於婚姻磨合期,家中長輩又多住在南部鄉下,能夠給予的生活支持較少,若孩子小時候交由住南部的長輩教育,等到該上學的年齡才接回來,則非常容易因為兩代教養觀念不同,導致對孩子過當的管教。

▲ 大台北家暴地圖,顏色越深表是家暴通報數量越多 (資料來源:社會局)

等家寶寶大多來自家庭暴力的熱區,針對這些家暴熱區,家防中心提出「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透過家暴地圖事先找出家暴機率較高的區域,施以不同的防治措施,否則等到家暴被發現,往往都為時已晚。

家庭暴力其實每分每秒都在我們的身旁上演,大家之所以會覺得過去沒看到這麼多家暴案件,只是新聞媒體的特性總是選擇報導最熱門的消息。

這次肉圓爸的事件,讓家庭暴力的議題再次浮上檯面,我們除了期盼政府單位建立更完善無虞的通報機制外,也希望宣導「主動通報」的重要。若您發現周遭有疑似家暴的家庭,請勇敢撥打「113」專線,因為您的主動,或許就能拯救一條無辜的生命,讓加害者盡快接受輔導,並讓受害者能早日回歸安穩的生活。



※113婦幼保護專線
二十四小時免付費的求助電話,只要撥打這支電話求助,專線系統會轉接到所在位置當地的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由專業的工作人員提供各項線上諮詢服務。

※男性關懷專線 0800-013-999
提供男性面對家庭問題時的諮詢與輔導,包括夫妻關係、親子教養以及其他親屬間之相處與溝通障礙,或因前述現象引發之家庭暴力等狀況。


>>我要贊助
>>我是小農想加入計畫
>>我想推薦需要幫助的育幼院